书海居 > 科幻小说 >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> 第四百八十九章 点火?放鞭炮?专家:只要有一点常识,就不会当真!

第四百八十九章 点火?放鞭炮?专家:只要有一点常识,就不会当真!

    这次的核聚变点火实验确实让人感到紧张。
    核聚变的点火实验并不是第一次做,但原来都是核聚变爆炸实验,就是在空旷地带像是释放氢弹一样,远远的进行点火爆炸。
    实验地点附近不会有人员存在,即时检测也是自动设备,或者爆炸以后再过去收集数据。
    现在就不一样了。
    核聚变的点火地点是在复杂装置内部,装置附近会预留工作人员,附近一公里范围内会有不少人。
    很多参与实验的人都要留在周边,他们需要近距离的控制设备、收集数据,需要完成很多的工作。
    核聚变反应控制不住,发生了爆炸,必定会是非常重大的事故。
    如果有这种情况发生,核聚变的设计肯定是存在某种重大缺陷,研究可以说已经失败了。
    当然了。
    点火实验肯定会尽量降低发生爆炸的可能性,附近也会有很多安全措施,来尽量保证人员的安全。
    比如,周边修建了防空洞,加装了超过十米厚度的钢板以及防辐射材料,正常情况下,爆炸不会波及到防空洞,里面的人员相对还是安全的。
    另外,就是点火过程。
    点火实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反应材料的浓度会一点点增加,最开始完全达不到理论上的持续反应标准。
    f射线的强度也是持续增加。
    最开始的点火实验,就是最低的材料密度以及最弱的f射线,后续再慢慢增加射线的强度,直到正常发生反应。
    下一步就是增加材料的密度。
    f射线强度,依旧是循序渐进,慢慢增加到反应发生为止。
    然后,再下一步。
    每一次增加氘氘材料的浓度,都会是一次全新点火实验,也会收集各种各样的反应数据,检查内部材料和设备等情况,直到反应能在装置控制下持续进行,点火实验也就等于成功了。
    这个过程最低会持续一个月时间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在点火实验开始前两天,高层决策人团队过来视察,前来的大领导有好几个,徐老师也只是其中之一。
    这次的实验太重要了。
    点火实验可以说是控制核聚变工程最重要的部分,能够实现点火并控制反应,就说明项目最后会取得成功。
    其他问题相对就都是小问题了。
    如果点火实验不能完成,项目自然就等于是失败了。
    多数人对于点火实验的观点和汤建军一样,尤其是参与过‘人造太阳’项目的专家,他们都认为点火实验会进行很长时间,也是研究最耗费时间的阶段。
    也许需要三年、五年,也许是十年、八年。
    前者是一切顺利的情况下,后者的情况出现也是很正常的。
    如果点火实验不顺利,不用说发生大爆炸的情况,即便只是内部反应控制不住发生爆炸,都会损坏内部的装置和设备。
    比如,内部的磁场材料、抗压材料、密封材料。
    比如,外层的磁场装置、下方的高压电路。
    等等。
    每一部分的损坏都是非常重大的问题,很多都需要拆解设备进行更换,还需要重新进行论证解决问题。
    简单来说,点火实验就是碰到问题、解决问题。
    其实就像是一个精密装置进行调试,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碰到问题就需要想办法去解决,就需要耗费很长时间。
    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航空发动机。
    国内自研的太行航空发动机,从设计到制造都没用几年时间,但后续的调试完善用时超过十年,制造了好几台样机,最后才正式装备到飞机上。
    航空发动机是精密设备,设计制造过程还有国外的发动机作为参考。
    核聚变装置也同样非常的精密,牵扯到底层的超导电路、湮灭力场、高强度螺旋磁场,再加上剧烈的核反应,有多复杂就可以想象了。
    另外,核聚变装置还没有任何可参考的目标。
    工程组是制造一个全新的装置,自然有很大可能碰到一系列的问题。
    汤建军接待领导团队,就在介绍着设备情况,以及制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,但领导组显然对于技术类的问题不感兴趣。
    他们更关心的是很直接的问题。
    比如,安全。
    “点火实验一定要注意安全。”
    “安全是最重要的。”
    “这里的每一个科学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才,要保证每一个人的安全。”徐老师说完这句话,还特别补充道,“尤其是王院士。”
    “王院士有多么重要,就不用多说了吧?汤院士,不管你们的工程项目技术怎么样,我们的要求就是只有一个,王院士是不能出问题。”
    “能做到吧?”
    汤建军立刻点头,“我们肯定保证王院士的安全,你们就放心吧……”
    徐老师是这么说的,其他领导也是这么说的。
    在领导们的印象里,核聚变控制实验是非常危险的,他们自然担心会出现问题,即便整个工程项目加在一起,也没有王浩一个人重要。
    所以他们不断强调保障王浩的安全。
    这让汤建军感觉很郁闷,同样是院士,受到的重视差太多了。
    从头到尾就没有一个领导说,“你要保证自己的安全”,哪怕只是安慰性的说一句也好啊?
    汤建军只能这么想,“我都60多岁了,是个老院士,也没什么贡献。”
    “死就死了……”
    他摇摇头,还是继续说了起来,“点火实验并不是一次性的,我们的计划是一个月达到爆破浓度标准。”
    “爆破标准也只是贴近爆炸性的程度,发生大爆炸的可能性非常低。”
    “基本不用太担心。”
    领导团队很快见到了王浩。
    王浩和汤建军说的话类似,也是说起“不用担心安全问题”,“最开始的实验就只是低浓度的标准,是否能实现点火的不一定。”
    “我们肯定会重视安全问题。”
    “如果研究一切顺利,很快就能达到浓度标准,到时候才可能会有一点儿危险……”
    这天正好要召开内部会议,领导团队就在场进行旁观。
    在会议上就能看得出来,每个人对于点火实验表现的都很激动,他们参与的可不是普通的项目,而是要见证人类第一次控制核聚变的大型实验。
    同时,很多人也担心会出现问题。
    王浩鼓励大家说道,“大家不要太担心,我可以保证设计完全没有问题,所以不会有大的事故发生。”
    “在这个前提下,我们的制造过程也很完善。”
    “实验,一定会取得成功!”
    王浩的鼓励还是很有作用的,他有非常好强的号召力,说的每一句话都能给人信心。
    接下来他强调的就是各部分做好自己的工作。
    “一切都按照实验计划走,随时上报数据。”
    “中途出现问题,立刻启动终止程序。”
    终止程序,就是强制干涉介入,让内部的反应快速暂停。
    他们有两种终止方案,一种就是加入重离子,重离子会以气体或颗粒的形式注入到反应内部,它们会和逃逸电子发生碰撞,从而减慢这些电子的速度。
    另一个方案和核裂变反应干涉类似,就是设备中心位置插入很粗的镉棒,镉棒会吸收内部反应出现的中子。
    当中子数量大大减少的时候,反应自然就会快速暂停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很快。
    项目团队进行了第一次点火实验。
    当实验即将到来的时候,王浩就感觉很郁闷了,他被很多人劝着去了二十公里外的小镇。
    这个位置和工程基地隔了一座小山。
    即便工程基地发生了剧烈的爆炸,短时间不会影响到隔着小山的城镇。
    王浩对于第一次点火根本不担心,他感觉就像是点个炮仗非要跑出一百米,根本是完全没有必要的。
    但是其他人都很担心。
    之前每个领导都强调了王浩的安全问题,结果他的安全成了工程基地的重大事务,感觉就像受到了珍稀动物的待遇。
    这实在是太郁闷了。
    其他人说的也有一定道理,点火实验只是理论上不会出问题,但理论毕竟只是理论。
    万一呢?
    实验装置实在太复杂了。
    其中有没有研究透彻的反重力场和强湮灭力场,还有高压电力、高强磁场等等,复杂体系放在一起什么都可能发生。
    王浩也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影响实验,他就只能听从安排去了远距离的小镇。
    然后,就是等待。
    第一次点火实验的主要负责人是王烨和向乾生,点火负责人则是f射线实验组的刘云利。
    向乾生代表的是湮灭力场实验组,也可以说是代表王浩了。
    当实验即将开始的时候,王烨负责整体指挥,“通电,开启内部场力!”
    “报告数据!”
    在通电开启场力时,内部反重力场是很微弱的,强度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,随后就是开启外层的高压磁场装置。
    这时就制造出了薄弱的强湮灭力场。
    对比常规f射线发生设备,内外的场力都很微弱,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内置热源,只有内部热源开启以后,场力才会逐渐增强。
    下一步就是注入氘材料。
    氘材料是直接冲到装置内部的,冲进去的过程也需要时间,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一个小时左右。
    当氘材料的浓度达到标准,各部分重新汇报数据以后,王烨就指挥说道,“点火组准备!”
    下一步就是刘云利的工作了。
    刘云利负责f射线组,他们的小组位置距离反应装置十公里左右,目的是保证f射线组的安全。
    即便反应装置发生问题,也不会影响到f射线实验组。
    用于点火的f射线发生设备,是早已经校对过很多次的,f射线释放路径就只有厚重的泥土和材料。
    装置外层则都是一阶材料。
    f射线并不会对装置运行造成影响。
    在f射线释放技术以后,装置外部根本看不出发生了什么,临近的工作人员则上报数据说,“外层传感器显示,温度略有所上涨。”
    “边缘处提升了0.14摄氏度。”
    这个数据听的让人直扯嘴角,但也是在意料之中的,说明反应只是刚开始就结束了。
    最低浓度的氘氘材料,再加上最低强度的f射线,能够让反应发生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    估计也只有f射线照射的地方,发生了极为微弱的聚变反应,然后反应就快速暂停了。
    很快。
    王浩也知道了实验数据,他朝着旁边的保镖吐槽了一句,“我跑了这么远20km呀,结果就边缘提升了0.1摄氏度?”
    “放个鞭炮,都比这个热度高……”
    即便只是瞬间的反应,也同样是发生了反应,点火实验也就暂停了,各部分会对于装置内部进行检测。
    当然,基本上不会有问题。
    检测主要还是针对f射线的路径,看材料是否会收到什么影响。
    王浩也带着很郁闷的心情,花了一个多小时回到了工程基地,查看情况来保证万无一失。
    下一次实验,则要等到明天了。
    “按照计划来说,估计又是一次放鞭炮……”
    “不过,也没有办法。”
    “总不能冒险直接加高浓度的材料,但是不是又会让我跑上一个小时……”王浩觉得应该选个近一点的位置。
    二十公里,太远了。
    其实到了五公里外的防空洞,就已经非常安全了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在核聚变工程组进行点火实验的时候,国外的一些情报机构也知道了消息。
    这么重大的实验也不可能瞒得住。
    阿迈瑞肯的情报部门就对信息进行了分析,但他们并没有进行重视,多数人看来核聚变工程的点火实验,会是个持续很长时间的研究。
    如果类比的话,和人造太阳项目差不多。
    他们可不认为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会一次成功,即便是一切顺利的情况下,也需要解决很多问题、研究很长时间才能有结果。
    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信息,“核聚变工程组的点火,疑似使用的材料只有氘。”
    换句话说,就是氘氘反应。
    这条信息让人震惊。
    阿迈瑞肯的情报部门把消息上报以后,高层立刻重视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分析。
    一群专家学者分析的结果是--不可能。
    “这肯定是假消息。”
    “氘氘反应是理论上最完美的聚变方式,但反应需求实在太高了,人类到目前还没有实现过点火。”
    “地球上能制造出太阳内部环境吗?”
    “那当然是不可能的!”
    “只要有一点儿常识,就不会把这个消息当真……”手机用户看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请浏览https://m.shuhaiju.com/wapbook/103536.html,更优质的用户体验。

热门新书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