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海居 > 科幻小说 >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> 第五百六十九章 研发成功!七个月以后,两则重大焦点!
    湮灭力场实验基地。
    光压磁化发电研究组的工作变得忙碌起来,他们本来以为材料测试工作很容易,新材料运送过来后才发现没有那么简单。
    之前测试的材料全部都是固体材料,他们只需要把材料制造成薄片,放置在场力中就可以直接进行检测。
    新材料则是‘融化后’进行磁化发电,就让王善庆、张春利等人感到头疼,他们想了一个办法,就是用高熔点的玻璃材料把新材料进行封闭,再放置在场力内也可以检测。
    这个过程中会有光能的损耗,因为玻璃材料也不可能百分百透光,必定会有一部分光能转化为热量。
    有百分之一转化为热量,也会让光转电的效率降低百分之一。
    在定制了高熔点的玻璃密封管以后,他们本来以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,就发现金属复合实验室又用来了新材料。
    这次的新材料要求更高了,不只是‘融化后’进行磁化发电,还要测定‘高压液化’状态的磁化发电。
    复合材料是由多种材料组合在一起的。
    有些材料的熔点低,有些材料的熔点高,温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,就会有组成材料融化,甚至会达到气化状态,其他组成材料则继续保持固体状态。
    比如,硅元素化合物、金属合金的熔点都很高,作为介质的硫化物以及锂元素化合物的熔点很低。
    如果有材料组成高温下发生气化现象,材料特性必定无法保持住,那么就必须让材料维持原有的体积,也就是高压状态下让其继续保持‘液化’状态,也就是‘高压液化’。
    所以承载材料的管道必须有高抗压的特性。
    高抗压并不是什么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,关键问题,承载材料的管道必须是透光的,否则外在光源就会被管道阻隔,‘光转电’也就无从说起。
    “抗高压的透光管道……”
    王善庆想想都很头疼,他们自己肯定解决不了问题,只能找大型材料机构进行询问。
    他的运气很不错。
    首都的高分子材料所依靠一阶硅元素,研究出一种全新的透光材料,并且就有高熔点、高抗压抗爆的特点,也同意制造一部分新材料交给湮灭力场实验组,先是从高分子材料所拿到了新材料,马上送到合作工厂进行制造。
    整个过程都是‘加急’赶制,依旧耗时两个多星期才完成。
    这时候,王浩率领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研制的几种新材料,都已经运送到了湮灭力场实验基地。
    看着操作间堆积的新材料,王善庆和张春利苦笑的感叹着,“他们研究新材料的速度,比我们做检测还要快。”
    “这真是……”
    “不讲道理了!”
    他们都觉得自己拖后腿了,但是也没有办法只能继续等待。
    王浩已经等不及了。
    他在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一待就是一个月时间,带领团队完成了总计八项新材料的制造。
    这时候,他就发现灵感值增加速度很慢了,说明李国伟提供的新方向已经走到了尽头。
    虽然还没有确定研究完成,王浩还是决定离开苏东大学,他先是回了西海,休息了几天以后,就又去了湮灭力场实验组。
    湮灭力场实验组有很多的工作。
    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研究强湮灭力场释放f射线的实验,强湮灭力场释放f射线难度是s+级别,显然不是简单设计实验就能够完成的。
    但王浩还是支持他们继续做实验,即便是不能释放出f射线,实验过程中也可能会有新发现,帮助提升研究任务的灵感值,另外,实验过程中的数据也很重要,每一项实验都是打基础、做积累。
    王浩到了实验组就查看实验资料。
    丁志强一直在参与实验,他给王浩做了详细的报告,只是神情有些低落和郁闷,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发现。
    王浩听完了报告,并详细查看实验数据以后,就发现有了‘1’点灵感值增长。
    虽然只有‘1’点增长,放在一个任务上可以忽略不计,但要知道,进行的是s+难度的任务。
    1点增长也很了不起!
    王浩发现丁志强神色有些低落,他马上安慰道,“小丁啊,你们已经做的很好了,没有发现不是你们的问题。”
    “实际上,我并不指望你们能真正制造出f射线,现在伱们做的就是积累经验、打好基础。”
    “我刚才仔细看了,你们的工作完成的非常优秀!”
    王浩满是认可的话语,却没有让丁志强的心情变好,甚至还更感觉郁闷了。
    因为……
    他觉得王浩在‘正向pua’。
    他们的实验明明什么都没有发现,结果王浩还在肯定他们的工作,为什么呢?不就是‘正向pua’吗?
    不断地赞叹、不断地肯定,即便做的不好也夸奖……
    傻子才信这些!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在关心了一下强湮灭力场释放f射线的实验以后,光能磁化发电技术研究组也终于得到了透光高压管道。
    王善庆、张春利立刻组织进行材料检测。
    实验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,他们只花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所有新材料的检测工作。
    结果是非常喜人的。
    第一种材料,温度提升到1300摄氏度,超过1300摄氏度,有组成材料发生了融化现象,导致后续就没有数据了。
    第二种材料,和第一种材料碰到了同样的问题,只是温度提升到了1350摄氏度。
    第三种材料,800摄氏度就发生了组成材料融化,却依旧检测到了高电势差,突破了固定到半流体的界限,温度也提升到了1460摄氏度。
    第四种……
    第五种材料是一个突破,检测到超高温电流,温度为1750摄氏度,若不是高压状态,其中的锂元素化合物已经发生气化。
    第六种……
    第七种……
    “王院士!”
    这一天的实验结束以后,王善庆马上过来报喜了,他满是兴奋的说道,“最后一种材料完全符合要求。”
    “tgl-03,2300摄氏度,检测到了高电势差。”
    “虽然还有没有明确的效率测定,但我们非常确定转化效率超过三十个点……”
    王浩听罢顿时认真道,“具体说说。”
    王善庆道,“tgl-03,其中的硫化物熔点610摄氏度、沸点1200摄氏度,锂元素化合物,熔点……”
    “在测试实验中,我们直接加热到1800摄氏度,发现转化效率超过30,之后继续测定,转化效率不仅没有变低,反而更高了。”
    “我们认为,tgl-03处在高压液化状态时,温度变高并不影响其电阻,同时让内部电子活跃度上升。”
    “如果是超过2500摄氏度,转化效率一定会超过50个点!”
    王善庆说的非常肯定。
    王浩也感到非常的激动,他马上去了光能磁化发电研究组,和他们一起进行了新一轮的测定,最终得到的结果和王善庆说的一样。
    2500摄氏度以上,光转电效率超过百分之五十。
    这个发现实在是太重大了,直接解决了光压发动机的电力问题,同时,效率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。
    针对光压发动机来说,光能磁化发电技术的优势就在于高效率以及设备简化,有了新技术以后,就不再需要落后的蒸汽发电技术。
    蒸汽发电技术的转化效率也很高,但有个大问题是设备太过沉重,发电机的效率也很低,想要制造出高压强电流,就必须要好几台大型发电机一起运作,而发电机本身的重量就不可小视。
    光能磁化发电技术就不同了。
    这项技术放在光压发动机上,只需要添加一台强湮灭力场设备就够了,可以说和光压发动机完美契合。
    同时,技术依旧有提升空间。
    tgl-03带来的是针对光能磁化发电技术的材料新方向,可以顺着方向继续研究,让转化效率进一步提升。
    另外,外层透光管道材料,也可以继续研究,以便能拥有更强的抗高温、高压以及抗暴性能。
    很可惜的是,新技术暂时只能用在单独运作的大型设备上,现阶段符合条件的就只有光压发动机。
    比如,地面发电不可行。
    即便是转化效率很高,但封闭空间内纯光源能量是有限的,设备内部最好把温度控制在2700摄氏度以下,否则材料就会发生融化损坏现象。
    如果是地面发电,还不如用湮灭粒子技术配合蒸汽发电,同时扩大热源空间,就可以制造出更多的热量。
    在湮灭粒子技术近乎于‘无限能源’前提下,地面的空间足够大,能源转化效率反倒是不重要了。
    其他大型设备也用不到。
    比如,航母,完全可以用‘核动力’,‘核动力’技术更加成熟,也能持续制造能量。
    光能磁化发电是全新的技术,设备精度以及成本就相对太高了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在完成了光能磁化发电的材料研究后,王浩迫不及待的去了光压发动机制造基地。
    两个月时间过去,实验基地的变化太大了。
    在距离基地十几公里的位置,就已经能隐约看到凹面反射镜框架,那是一个直径120米的巨大圆球。
    120米,四十层楼高。
    再加上是个巨大的圆球,外在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。
    这也是光压发动机的研究,最初就决定不保密的原因,如此庞然大物,根本做不到保密,不谈周边是否能看到,距离地面几千、过万公里的卫星,都很容易直接看到。
    实际上,有好多机构都通过卫星查看实验基地。
    以高精度卫星的角度来看,能轻易看到一个超大的圆球,他们也都知道是制造的光压发动机。
    大部分机构是不看好的。
    光压发动机的概念实在是太超前了,即便有基础的湮灭粒子技术支持,想制造光压发动机还是让人不能接受。
    其中有很多无法光合的技术难关,高温环境控制就是最大的难点。
    如何控制五万摄氏度以上高温?
    即便是一阶材料也不可能做到,而温度降低到几千摄氏度、一万摄氏度,所制造的光压动力甚至赶不上霍尔推进器。
    这样的光压发动机不就是个鸡肋吗?
    大部分机构都不看好,但他们也不敢百分百肯定就造不出来,万一种花家掌握其他技术呢?
    这是不能确定的。
    所以好多国外机构还是一直做监测,同时也祈祷着,“一定造不出来!这就是个样子货!”
    “肯定会出问题!”
    “造出来,也不可能飞起来!”
    “第一次实验,可能就会发生爆炸!”
    “……”
    国际上有很多不看好的言论,同时也有很多正面意义的言论,倒不是看好光压发动机,而是肯定了种花家的‘速度’。
    也就是,种花速度!
    对比来说,有国家研制大型航空母舰,花了二十年时间,航母第一次下水都会出问题,宣称航母已经确定要服役,却依旧停留在港口动也不动,还频频的爆出有各种问题。
    国内制造光压发动机,只短短两个月时间,超大圆形框架已经搭建好,通过卫星已经能看到整体构造。
    这种速度是非常惊人的。
    那可是直径120米的超大圆球,即便只是造个超大的圆形建筑,三个月时间想搭好框架都不容易,更不用说是光压发动机了。
    王浩就是没有这么多感慨了。
    光压发动机项目确定以后,就得到了国家力量的支持,哪一方面都是优先供给的,短时间能搭建好框架也很正常。
    他抵达了光压发动机实验基地以后,就着急了设计组的核心人员,谈起了对‘发电模块’的设计改进。
    “现在我们拥有了适合光压发动机的发电技术。”
    “所以,要对于发电机的发电模块进行改进,原来的设计是利用一部分蒸汽发电以及超导电池维持供电,但也只能支持半个小时左右。”
    “新技术,可以让光压发动机实现电力的自给自足……”
    光压发动机,外在看起来非常庞大,实际上,消耗电力的并不是庞大的凹面反射镜,而是强湮灭力场、激发推进装置以及电子电路系统。
    核反应堆是能持续维持的。
    凹面反射镜看似很庞大,功能就只是释放光源、制造光压,也用不到电力能源支持。
    强湮灭力场和激发推进装置都是耗电大户。
    两个装置耗电量很高是其次,更主要是功率要求太高,地面至此后都需要很粗的电缆作为电力供给。
    之前的设计师利用几台蒸汽发电机,再加上几块超导电池,一起维持大功率的电力供应。
    这个设计的问题在于,超导电池的电量是有限的,理论上只能维持三十分钟左右。
    蒸汽发电机自身重量很高,还要在凹面反射镜前端,进行负责的蒸汽发电设计,就让整个发动机的重量有了很大增加,同时,复杂的发电设计也增大了出现故障的概率。
    王浩认真谈起了新技术,“我们采用全新的光能磁化发电技术。这项技术只需要从凹面反射镜分出一部分光源,进入到特定的封闭空间,再安装一台弱化的强湮灭力场装置就够了。”
    其他人听罢都惊讶的张大嘴。
    他们心里有很多的疑问,还是曹东明问了出来,“王院士,新技术这么简单吗?只需要再添加一台湮灭力场设备。”
    王浩点头。
    曹东明继续问道,“转化效率怎么样?能让发动机自给自足吗?”
    王浩道,“我们已经进行过测定,在纯光源温度超过500摄氏度的空间内,就可以制造出让湮灭力场设备自行运转的电力。”
    “另一台核心的湮灭力场设备耗电量更高,但预估1200摄氏度也足够了。”
    “从数据上来看,纯光源温度保持1500摄氏度以上,就足以支持两台湮灭力场设备以及激发推进装置的运转。”
    “1600摄氏度以上,就足以保持发动机的动力。”
    “我们可以设计1800摄氏度,制造更多的电力供给几台超导电池,若是电力系统发生故障,超导电池也可以继续维持发动机运转。”
    王浩说的非常肯定。
    其他人则都惊讶起来,他们没想到会听到这样的技术,1600摄氏度就足以支持发动机运转?
    凹面发射镜内的温度,理论上能达到6000摄氏度。
    换句话说,只要分出很小一部分光源,就足够让发动机实现自主运转,电力问题可以说得到了完美的解决。
    这实在太惊人了!
    好多人都讨论起来,“这个新发电技术太了不起了,直接解决了发动机设计上的缺陷。”
    “同时,安全性大大提升!”
    “我有点迫不及待了,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这项技术?”
    王浩点头道,“后续的测试还在收尾。等下个月,我就让光能磁化组过来,会在实验基地进行更详细的测定实验。”
    “现在我们的工作是,对发电模块进行改进……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光压发动机项目的发电模块得到改进,也补全了设计上唯一的不足之处。
    后续几个月,项目也在稳步推进。
    光阴似箭,
    一晃而逝。
    时间很快过去了七个月。
    国际可以用风平浪静来形容,科技领域并没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,但有很多机构和科学家,一直都关注着两个焦点。
    一个是光压发动机项目。
    另一个是核子组织和科技部门的合作,直白来说,就是科技部门确定提供给核子组织的强湮灭力场设备。
    前者,并没有什么消息。
    其他机构就只能通过卫星查看光压发动机的外形,但项目具体进行到哪一步,根本无法进行评估。
    光压发动机是全新的项目。
    在没有可参考依据的情况下,根本无法用图像、外形来评估进度。
    核子组织和科技部门的合作则是实实在在的,相关的消息也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——
    科技部门提供的强湮灭力场设备,已经装载在货运船上,出了港口并运往欧洲……
    (本章完)手机用户看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请浏览https://m.shuhaiju.com/wapbook/103536.html,更优质的用户体验。

热门新书推荐

  1. [玄幻小说]凌天剑帝
  2. [玄幻小说]武道丹帝
  3. [玄幻小说]吞噬古帝
  4. [穿越小说]骗了康熙
  5. [玄幻小说]这个体质便宜卖
  6. [其他小说]八零女主有空间
  7. [其他小说]天命第一仙
  8. [其他小说]巨擘巅峰
  9. [其他小说]修行忆卿
  10. [都市小说]讨逆
  11. [修真小说]混沌神陵
  12. [其他小说]夫人太飒,总裁请靠边
  13. [科幻小说]诸天从婴开始
  14. [玄幻小说]全民领主:我的亡灵会裂变
  15. [科幻小说]嘉平关纪事
  16. [玄幻小说]反派魔王太难撩
  17. [穿越小说]三国模拟器:这个马谡太稳健了
  18. [其他小说]我在都市当修仙大佬
  19. [其他小说]楚氏天下之家主法则
  20. [玄幻小说]问鼎仙途
  21. [其他小说]武碎星河
  22. [都市小说]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
  23. [其他小说]诡案律师
  24. [玄幻小说]我居然认得上古神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