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海居 > 其他小说 > 新崇祯纪实 > 105漕运
    回到京师,召来魏忠贤。
    “鼓还没响?”
    “还没响。”魏忠贤有些尴尬。
    “律法学院呢?”
    “刚刚开始授课。”
    “你安排清查直隶各地常平仓与义仓,有眼色的自个想办法补齐,没眼色的你来办。
    户部收财权之事也不能歇了,再动一动。”
    魏忠贤犯愁了:“陛下,各县仓亏空非一日之事,有许多都是一任任积累下来的。”
    “能说明白的就报上来,说不明白就自己背,县令交接时可都有文书的。”
    “臣遵旨。”
    数日后,直隶数府一阵鸡飞狗跳,各县令都麻爪了。
    说明白是不能说的,打死都不能说,说了就自绝于组织了。
    今年大旱,私加摊派也收不到。
    只得借,找士绅大户借。
    平日里士绅便宜占够,关键时刻也得出点力了。
    至于怎么还?
    修个城墙挖个渠,都是一心为民的好事,一定要做。
    ------
    郭允厚最近挺舒心,二三十年来,大明的财政首次能保持收支平衡,让他少操很多心。
    朝廷每年收入330万两左右,包括盐税,马政折银,榷税等等。
    辽饷经过天启朝几次加派,已经达到391万两。
    虽说大明每年把各项收入折银的话是2200万左右,但其中只有上述这些是朝廷可以动用的银子,其余的早已在府县层级分送各处。
    这些年的收支缺口大约在200万上下,经过近一年的整治,现在蓟辽减少100万粮饷,其余七个边镇减少30万粮饷,京营减少75万粮饷,虽然禁军开支大了些,可事实上已经收支平衡。
    而现在盐税增加了20万两,插赏减少55万两。
    皇帝一方面大肆购买海船,一方面启用温体仁就任漕运总督。
    意思很明显,皇帝想对漕运动手。
    顺利的话数以十万计的运军的粮饷也会减少一部分。
    这样一算,今年甚至还有可能会有些盈余。
    作为户部尚书,这就是他的政绩。
    正挺滋润的时候,听得魏忠贤的吩咐,顿时心情不好了。
    得,继续演戏。
    其余各部诸人也郁闷,这怎么没完了?
    虽然郁闷,可戏还得演。
    否则皇帝一看没人反对,就这么办了,那可苦也。
    ----
    五月底,温体仁的第一份报告送来回来。
    开头就吓了朱由检一跳。
    ‘漕运一事,稍加梳理就发现无数弊端,中有许多非人力所能改变。
    因此,臣请陛下允许,试行海运。’
    哭笑不得!
    我现在只想糊弄两年啊!
    你们不要这么能干好不好,一个个逼得我硬着头皮向前闯。
    王在晋是这样,王坤也是这样,你温体仁还是这样。
    再看。
    温体仁一一列举了漕运弊端。
    人力无法改变的有:
    一,河决。
    运河绕不过黄河,而黄河的特点是善淤.善决.善迁徙。
    查阅典籍可知,每隔三两年黄河就会发生一次大小不一的决口。
    二,运河的自然限制。
    运河容易堵塞,每年都要征发大量夫役开挖疏通。
    再者,成本巨大。
    漕丁。
    400万漕粮,居然动用了12万漕丁。
    这12万人月粮加行粮,每年至少要100万石粮饷。
    漕船。
    漕船需要定期补充,各船厂有五年造一次,有十年造一次。
    折算下来,
    每年需要造1600所艘,折银大概在16万两,按照金花银每石折银0.25两的比例折成米大概是64万石。
    各种漕夫。
    运河闸门众多,清淤之外还需要日常维护河坝,还有维护运河水源的,名目繁多。
    这些漕夫也要工钱,各项合计大约在46万两银子,如果按照金花银的比例计算,折米164万石。
    就是说,为了运送这400万石漕粮,每年固定费用就达到了328万石。
    即使不折米,每年花费也在150万两白银之上。
    这费用在哪出?
    百姓,除了百姓没人会出。
    江南漕粮,每石加耗多者七八斗,少者也有三四斗。
    还不止,整个运输路线就是一条贪墨之路。
    首先,运军接收漕粮时盘剥百姓。
    加耗之外,又要‘湿润’米,就是说你的米没晒干,要多收点补充路上损耗。
    还要‘纲私话会’,就是路上的酒饭钱。
    除此之外,踢斛淋尖.大小斗之类的就要看关系如何了。
    然后,路上各闸门各及河浅需要转运处开始楷漕丁的油水。
    最后到达京师交付粮仓时,漕丁最后再受一次盘剥——按例每石加八升之外,验收时每斛装粮要高出三四指。
    整个过程,从百姓到漕丁到朝廷,无人受益。
    百姓多付出许多粮食不必多说。
    漕丁半年漂泊在运河上,受各处盘剥,又有漂没.运河北端结冰之风险,最后顶多混个温饱。
    朝廷更是花费巨大。
    因此,温体仁建议,仿隆庆年间与万历初年旧例,打造招募千石海船拨出部分漕粮试行海运。
    实际上,大明历代有识之士对漕运弊病都了如指掌,也曾三次试行海运。
    第一次是探路,5艘船6月17从淮安出发,8月3日到达天津卫,历时一个半月。
    第二次300艘船载12万石粮食,也算顺利。
    第三次同样是300艘船,12万石粮食,半途遇风浪损失7艘,还能接受。
    只是,反对声太大,海运终究是无疾而终。
    谁反对?
    漕军军官,漕运文官,各地地方官。
    军官不必细说,无非是吃空额与克扣粮饷.盗卖漕粮。
    地方官也不必说,招募夫役维护运河,只要动用钱粮,自然少不了好处。
    漕运文官更不必说,万历时漕抚李三才‘家资五百万’。
    还有一个更大的,没有特定人物的受益群体——运河沿岸借助漕运兴起的城市群。
    可想而知,改海运会有多大的阻力。
    更棘手的是,12万漕丁如何安置。
    温体仁也提出一些建议。
    海运消化部分漕丁。
    以千石海船为例,每船30水手,能解决三五万人。
    漕丁转屯粮,又能消化一部分。
    漕粮虽废,运河却在,部分漕丁转为商人运货谋生。
    貌似有些可行性。
    这就尴尬了。
    他是真的不想这时候动漕运。
    一者是牵扯有些大,事情有些棘手。
    二者是没有维持海上秩序的能力。
    运河上都有盗贼横行,如果海运,海盗那是必不可少的。
    可是,人家温体仁积极性这么高,总不能打击吧?
    考虑几天后决定交给魏忠贤,朝廷上吵上几个月,筹备海船再拖几个月,也就到了冬季了。
    估计最快,也得明年三月才能成行了。手机用户看新崇祯纪实请浏览https://m.shuhaiju.com/wapbook/108974.html,更优质的用户体验。

热门新书推荐

  1. [其他小说]重生都市仙帝张逸风
  2. [穿越小说]骗了康熙
  3. [玄幻小说]这个体质便宜卖
  4. [都市小说]讨逆
  5. [科幻小说]诸天从婴开始
  6. [玄幻小说]全民领主:我的亡灵会裂变
  7. [穿越小说]三国模拟器:这个马谡太稳健了
  8. [玄幻小说]九星神龙诀
  9. [都市小说]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
  10. [科幻小说]裂天空骑
  11. [修真小说]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
  12. [修真小说]五仙门
  13. [玄幻小说]苟道不死
  14. [其他小说]御兽从零分开始
  15. [玄幻小说]遮天记
  16. [玄幻小说]万神主宰
  17. [玄幻小说]九星霸体诀
  18. [玄幻小说]妖龙古帝
  19. [玄幻小说]武神主宰
  20. [科幻小说]踏星
  21. [都市小说]舔狗反派只想苟,女主不按套路走!
  22. [其他小说]陆少的暖婚新妻
  23. [其他小说]影视世界生活录
  24. [玄幻小说]极道剑尊